孩子发展的三个区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是什么才是符合我这个孩子的最好发展呢?有些妈妈说,我的孩子在某方面好像挺有天赋的,我是不是要多培养一下,别把孩子给耽误了。比如上了几堂钢琴课,老师说孩子接受快,孩子自己也喜欢练习。是不 是要多加练习的时间呢?如果加太多会不会物极必反,伤害孩子的兴趣呢?又有些父母说,我觉得我们家孩子资质平平,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特长,是不是可以不用管了,放养就好了?
  如果要抓住根本,那就是我们父母的责任在哪里。不管孩子有无天分,不管孩子是否资质一般,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是要观察孩子,观察他的性格,观察他的兴趣,观察他的学习特点等等,根据观察到的种种来因势利导。
  那么我们的引导和要求怎么才最适合孩子呢?维果斯基说要找到“最近发展区”。他指出,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孩子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是最近发展区。父母/老师要善于准确发现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对孩子可能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那么,我们的引导/教学就在这个最近发展区进行。逐步给孩子挑战,合适地引导,从最近发展区的下限,慢慢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上限。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立竿见影的,所以父母要有耐心。
  打个比方,孩子小甲和孩子小乙年龄相仿,他们同时开始学钢琴,我们这里钢琴考试分p1, p2依次类推。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都通过了考试,水平是p1。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观察,发现小甲接受比较快,而且记忆力非常好,那么她就给小甲一年以后的考试定的目标是p4。p1是小甲的现有发展水平,根据他的特点和能力,老师预测一年以后他参加考试,可以考p4(可能发展水平)。从p1到p4之间的发展区就是最近发展区。老师要想办法怎么训练,帮孩子提高。这个过程,对小甲来说,是有挑战性,但是,也是可行的。 孩子小乙也通过了p1考试,表面现象是,小乙和小甲一样,都是p1水平。但是,老师根据他的特点和能力,认为一年以后他的考试目标是p2。如果小乙的父母没有了解到孩子的特点,认为别人是p1水平,你也是p1水平;别人要考p4,你也要考p4。这个过程孩子就很痛苦,因为p4不是他的可能发展水平,从p1到p4的这个距离不是他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说,父母要仔细观察,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把握住孩子真正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做到因势利导。

  发展的3个区
  我把父母应该观察的区引申为三个区。舒适区(comfort zone),挑战区(challeng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 舒适区可以等同于维果斯基的现有发展区,孩子在这个区里最舒适,因为他已经都会了。
  挑战区也可以说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我们不断给孩子合适的挑战,让他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这当中会有一些挫折和挑战,但是父母引导得当的话,孩子能够突破自己现有的水平,能够全力以赴,做到符合自己能力的最好。
如果父母要求过高,无视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强迫给孩子加压加码,一旦超出了挑战区,就会进入恐慌区。在这个区里,孩子常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即使很努力了也达不到,这个时候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恐慌,无法面对挫折。
  让孩子走出安全区,进入挑战区
  引导得当,其实孩子都是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愿意只在舒适区不出来呢。很多父母说,我们家孩子挺聪明,其实各方面表现也都挺不错,但是我知道他没有使出全力,没有做到最好,马马虎虎糊弄过去就算了。
很多孩子喜欢待在安全区里,因为它保护了他们不必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也免遭追求成功的压力。这往往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有研究表明,孩子对失败的害怕往往在5-9岁期间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害怕失败,那么孩子往往也害怕失败;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完成一些他/她能力尚达不到的事情,孩子从中学习到的是对失败的害怕。
  有些父母不由自主地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有很多表达爱的行为,比如和孩子一起庆祝,给孩子买东西;而在孩子表现不太好的时候却和孩子一起生气、伤心,不知道怎么真正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孩子只感受来自父母的消极情绪,而感受不到真正的爱。这样的孩子往往变得低自信,害怕失败,所以他的内在动力是尽量避免失败。只要他能免于失败就可以了,不会再去追求更好的成绩。因为追求更好的成绩,需要突破自己的一些极限,在他看来是一种冒险,对失败的害怕和面对挫折的不知所措,让他不愿意承受这些冒险。甚至这些孩子还会害怕更好的成绩,因为如果得到更好的成绩,父母对他的期望立刻也随之提高了,这样的期望让孩子无法承受,也

更害怕达不到提高的期望,所以压力很大。最终孩子选择老老实实待在安全区内最保险。
  所以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勇敢地走出安全区,接受合适的挑战,进入挑战区。
  首先从小要培养孩子认识成功和失败的价值。很多孩子害怕失败,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失败和成功的互相关系。失败的人不会永远失败,成功的人是经过很多失败的体验,从失败中学习才获得成功。
  当孩子有挫折的时候,要引导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从这个事情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哪里可以再提高,怎么提高,把孩子悲伤或者郁闷的心情转移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会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当他们获得进步以后,称赞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具体的一些方法、行为,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要获得成功背后需要哪些品质和行动,而不是泛泛地你很聪明,你很努力这类空洞的话。
  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分目标,把一个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因为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大目标,要是孩子总达不到目标确实会很沮丧。当分成小目标后,孩子通过努力和思考做到了,往往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信心,也会越来越愿意接受一些新的挑战。
同样道理,要让孩子对错误抱有一种正确的看法。父母常常迫不及待地去指出、纠正孩子的错误,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错误是不好的,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很多孩子对自己出错很不能容忍,对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很抗拒,拒绝听。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从错误中学习而进步。
  所以要破除孩子这种没必要的“完美主义”。我家两个孩子,我从小就跟他们说,爸爸妈妈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会出错。而且我不失时机,只要有错就跟他们这么说。比如读书的时候我念错了一个单词:哦,妈妈这里看错了。现在我改过来。我们的老师也很配合,钢琴老师偶尔也有口误,看错谱,我们就说:老师也是普通人,老师也会出错,看,老师现在看清楚了,改过来了。慢慢孩子就接受,出错没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出错以后我们要改过来,从错误中学习。当他接受了这种观念,就能勇敢地去接受挑战。因为即使接受挑战失败也没有关系,可以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

  父母通过改变孩子的一些观念,分割目标,和老师/教练进行良好的沟通和讨论,相信能让孩子进入挑战区,全力以赴,获得和他们的能力相符的发展。
  注意不要过火而进入恐慌区
  当孩子在挑战区的时候,父母不要让胜利的果实冲昏头脑,不要一下子对孩子的期望超过现实的能力。如果孩子一有点进步,就立刻加压加码,可能孩子受不了压力,又会退回安全区或者进入恐慌区。进入恐慌区的孩子,其实已经很努力,很想达到父母的期许,可是以为父母的期望超过了他们现有的能力,所以不管他们怎么做都 达不到目标,这个时候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很恐慌,无法面对挫折。如果父母看到一些现象,就要思考是不是逼孩子逼太过了,比如,孩子变得对自己的错误无法容忍;对自己要求完美;考试或者表演之前极度焦虑;对学习和参加的活动完全没有兴趣等等,这些是孩子发出的一些信息,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一些言行和要求。
  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正确的观念和信息,仔细观察孩子,积极和老师沟通,找到孩子发展的3个区,尽量让孩子在挑战区里发挥最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