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员工的生存与生活(三)


    说起外派生活,最受折磨的就是有家有口、又必须天各一方的人。但各个公司的外派员工里,已婚比例都不低。讲起这个,鹏盛工业园的老总季求海自有一番道理:“我们比较青睐45 岁以下的已婚员工。结了婚的人比单身员工稳定性高。这个年龄的人,家中父母还都身强体健,可以帮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等上了45 岁,就要回家照顾老人了。”

    鹏盛工业园是海外创业的私企,更重视成本控制。这个集成了生活区、生产基地、有自己的火车支线和天然气变送站的工业园,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锡尔河州,离塔什干65公里。远离市区和学校,所以,即便夫妻俩可以在这里团聚,也不能把孩子带过来。季求海又添了一句:“我的大女儿现在就留在家里请父母照看。老婆则带着小女儿在这儿生活。不是不想大女儿,只是她在国内成绩不错,还是在中国受教育比较好。”
 
    还有一些公司的驻外代表处,是“将军独守空营”。比如中信和中技,他们从事的是工程承包项目。没有工程的时候,这些留守将军就要时刻关注当地的市场动态和业务导向,一旦有合适的项目就能及时抓住,立刻进入角色。用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驻乌总代表匡晓东的话说,就是“公司想在海外干成事儿,就必须保证前方有人。这个人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匡晓东和太太各自有自己的事业,而且都是外派:“我们家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就住校,一直到大学毕业。现在她也是自己单位的外派员工。”没有工程的时候,挑战的是寂寞和耐心;工程一开始,就到了吃苦阶段。匡晓东回忆起前几年的铁路电气化项目:“不管严寒酷暑,每天都要戴着安全帽用脚丈量铁路线,我们和一线的员工一样。当然,他们更辛苦。”
 
    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驻乌总代表李金铜在聊到德赫卡纳巴德钾肥厂项目的时候,充满自豪的语气里,多了些感慨——这个项目虽然让中信建设在乌国赢得了声誉、站稳了脚跟,过程却崎岖异常。
 
    先是为了照顾乌方的要求,三改设计案,让工期推迟了7个月。2009年10月,刚刚进入土建施工高峰,乌钾项目就迎来了漫长的寒冬;进入11月后更是雨雪不断;有近一半时间的施工是在雨雪中完成的。屋漏偏逢连夜雨,2010年春节期间又遭逢中国国内百年不遇的大雪,南方航空公司突然取消了乌鲁木齐至塔什干的航班;之后又遭遇了哈萨克斯坦南部阿拉木图州的洪灾,使得物流“大动脉”被切断。乌兹别克斯坦全国汽油和柴油严重紧缺,更是让现场机械设备无法运转,还引发了当地人工费、材料费的大幅度上涨,严重滞后了建材的及时供应。
 
    除了这些叫天天不应的天灾,还有叫地地不灵的生活环境:水是颜色发黄、未经严格处理的原水,采购食物要靠每周一次的赶集,理发须到20分钟车程外的小镇上。“最后,我们还是如期完成了项目。那28个月里,数百名建设者,有谁没有亲友生病、孩子考学、女友分手……”李金铜回忆道。

本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和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邮箱:admin@eapchi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