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员工如何调整和应对心理危机?


  Alex在海外工作10多年了,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他是所有人值得依赖的对象,在事业上经营的风生水起。每当遇到紧急的任务或是棘手的情况,大家总是期待他能出马搞定,而他也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只要有他在,大家心里就会很安全,很踏实。就是这样一位“硬汉”,无意中聊起自己的睡眠问题,却透露出自己长期不敢关灯睡觉的实情:之前自己刚到项目不久,就遇到过一起因为机器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工难事故,当时遇难同事直接被钻头击穿颅骨,现场还有其他工人被砸伤四肢。因自己负责相关事故现场的组织营救和善后处理工作,所以目睹了现场惨状。事后一段时间,自己内心都很受冲击,心里也有很多内疚和自责,如果自己能够有更多经验,如果自己能够多做一些,或许他们就不会受那么多罪,甚至不会死……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慢慢过去了,自己也好像淡忘了,慢慢恢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中,但是后来又发生了一个事情,自己的上铺因为心脏问题半夜窒息死亡,而自己叫他早起的时候才发现。至此事之后,他就再也不敢关灯睡觉,甚至有时就连开着灯,也经常会时不时失眠……

Alex的这种情况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而言,危机( 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的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临床的定义侧重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焦虑,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行为障碍。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如突然听到北京爆发非典,亲人得了 “非典”,医护人员感染“非典”,非典患者骤增等消息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心理危机的表现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 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当我们身边有人遇到危机事件时,如何帮助他们或自己?

1.  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  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  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  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5.  保密原则

下面列出了几类常见的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干预原则:

 (1)躯体疾病

   急性疾病时往往出现下列情况:

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

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2)恋爱关系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

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3)婚姻关系障碍

  夫妻的感情破裂,结局多是离婚,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不会引起危机,否则可能引起危机。

①夫妻间暂时纠纷,如受当时情绪的影响使矛盾激化时,可能引发冲动行为,甚至凶杀。干预原则为暂时分居,等待双方冷静思考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后,帮助解决问题,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重演。

②夫妻间长期纠纷,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财产或经济纠纷等。这可以使双方(尤其是女方)产生头痛、失眠、食欲和体重下降、疲乏、心烦、情绪低落等,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尽量调解双方矛盾,否则离婚是必然结局。对有自杀企图者应预防自杀,可给予适当药物改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

 (4)亲人或同事死亡的悲伤反应(居丧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

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帮助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逐步减轻悲伤。

②悲伤反应:在居丧期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待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感到自责或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坚持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

干预原则为让居丧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改善睡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自杀企图者应有专人监护。

③病理性居丧反应:如悲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自杀企图持续存在,存在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活动过多而无悲伤情感,行为草率或不负责任等。干预原则为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

(5)破产或重大经济损失

可使当事者极度悲伤和痛苦,感到万念俱灰而萌生自杀的想法,并进一步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是与当事者进行充分交流,分析其自杀并不能挽救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只有通过再次努力才能重建生活。如果通过语言交流不能使病人放弃自杀企图,应派专人监护,防止当事者采取自杀行动。度过危机期后,当事者可能逐渐恢复信心,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情绪低落、失眠、食欲降低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可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

(6)重要考核失败

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核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

干预原则为对自杀企图者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发生这类情况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机过后大多能重新振作起来。

 (7)晋升失败

 

偶有自杀或攻击行为,主要是对将来感到悲观或觉得无脸见人,有时因愤懑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如认为自己的晋升失败是由于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对其施行攻击或凶杀。干预原则为防止自杀和攻击行为,与当事者进行充分交谈,让其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