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年青人,他提笔就感到疲惫和头痛,总是心有千言,下笔却无语。这让他苦恼不堪。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如果他真的很有文才,他为什么无法写出东西来呢?这是他的理想化形象在作怪。他因为写不出惊艳的文章而对自己发火,他会想,自己的想法是很有价值,但是别人也可能有类似的想法,如果想让所有人都支持他,就需要写一篇足够精彩的文章。可是,他又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非常害怕别人会嘲笑他。最终,他变得无法正常思考,即便原先确实有好点子,但也很难落实到纸上。
这个年青人将“理想的我”当作“真实的我”,以未来可能的样子要求自己,结果反而什么也写不出来。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文采斐然的作家”,但是潜意识却是 “我现在就是一名作家了,我要写出大作”。这种“不一致”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的冲突,而冲突导致他无法集中精力。
生活中,像这名“准作家”一样身处冲突之中的人大有人在,比如望子成龙的父母,一边希望孩子前程远大,一边又动用家长特权将孩子限制得死死的;一个有着优秀组织能力的人,却总是与身边的人对着干,而实际上他有能力做一个好领导者。
一个身处冲突之中的人,思维方向不清晰、不明确,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于是随便抓住一个东西作为目标,从表面看来他很专注,但其实这是一种欺骗性策略,以一种人格统一的假象掩盖了他内心的绝望。
比如,一对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孩子上培训班陪着去上课,孩子住校就租个房子照顾生活起居,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这是将父母内心的焦虑、绝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辈子还能干什么,于是就将培养一个高材生当作目标,他们的人格本身就是不统一的,这样做只是拿孩子当作烟幕弹,掩饰自己的一无所成造成的内心绝望。
一个身处冲突之中的人,会在众多选择面前会犹豫不决,陷入深度选择恐惧,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到跟谁结婚、从事哪种职业,小到中午吃什么、晚上看什么电影,他都无法做决定。
如果有一个无法避开的选择题摆在他的面前,他的第一反应是逃避,是惶恐无措,最后什么也没做,反而身心俱疲。这种人喜欢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这样一方面无须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一方面可以将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恶果推卸给他人,而自己无须负责,两全其美。
一个身处冲突之中的人,做事效率低下,而与低效率相伴随的还有行动迟缓、健忘、笨手笨脚等副产品。
这种低效率,是指由于内心冲突而无法发挥最大潜能所造成的低效率,而不是因为专业水平、工作熟练度或兴趣所导致的。他们就像一个踩着刹车还想让车子前行的骑车手,明明自己刹住了车,却还问车子为什么不走了。他们会花费超乎正常所需的精力去完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比如一个原本只需要1个小时完成的报告,他却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完成。这背后可能是完美主义、被迫、对自己不满意等心理在作怪,而他原本的目的是完成报告。
一个身处冲突之中的人,主动性和行动能力瘫痪,变得怠惰,换言之,他迟迟不去行动,对努力嗤之以鼻,结果就是拖延。
每当这时,他也会责怪自己太懒,但是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自省,当别人说他时,他反而会下意识地为自己辩护,将自己的拖延合理化。他有严重的自我疏离倾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还将理想化形象作为真实的自己。
一个身处冲突之中的人,最终会无法集中精力,因为他有两个完全不相容的目标,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么精力分散,要么无意识地挥霍自己的精力,造成精力衰竭。有一个女性患者就是如此,她一方面希望自己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妻良母,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威风八面地出现于政治和社交场合。她既相当贤妻良母,又想当女强人,这注定会失败,因为没有人能面面俱到。
当你往深处看,你会发现,偷走你精力的不是没完没了的工作,不是让你不堪其忧的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老子,而是你内心无所不在的复杂冲突。找到它们,发现症结所在,你才能重获人生自信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