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特和他的同事沃尔夫(Wolf)列举了四类自恋型人格障碍:
1、受刺激不足的自体
2、分裂的自体
3、受刺激过度的自体
4、超负荷自体
1、受刺激不足的自体
第一类障碍是受刺激不足的自体(understimulated self)。它是因长期缺少来自父母方面激励性反应造成的。科赫特发现,在西方文化中缺少了父母对儿童反映和理想化需要的反应,个体的精神成长会受到严重威胁。他论证道:如今离婚率很高,家庭为摆脱经济困境,父母双方都要外出工作,而且工作的份数多、时间长,这样一来儿童在情感上参与到父母的生活中去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虽然儿童可能有机会与父母一同休闲、娱乐,但他们往往没有机会从父母生活的其他方面来更深入地了解父母,特别是关于父母的抱负、理想和目标。科赫特认为,儿童不但应该有机会了解父母的希望和梦想,而且也应有机会了解父母的非创伤性局限、失败和失望。只有通过这样的展现,儿童才能进行变形性内化,这对建立独立的核心自体是非常必要的。
缺少父母刺激的结果是个体感到自己是令人厌烦、缺乏积极性的,他们会借助任何刺激以摆脱无力和死气沉沉的感觉。按科赫特所说,为降低无力感,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听重金属音乐,大一些的儿童进行强迫性手淫,青少年会参与各种鲁莽的活动,成年人则通过滥交、性倒错、赌博、吸毒、酗酒以及社交过度来缓解他们的厌烦和了无生机。
2、分裂的自体
科赫特的第二类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分裂的自体(fragmenting self)。它也是源于缺少父母的反应。但在这种情况中,父母可能只是对儿童整个自体中的一个方面没有做出恰当反应。例如,有一个男孩,其母亲总体而言是有爱心和共情的。一天他从学校回到家,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在报告卡上他所获得的好成绩。但他的母亲突如其来地严厉训斥他:说话时不要挥动手臂,因为谁都知道他笨手笨脚,挥动手臂会打到她脸上或是撞翻东西。这种对他激动情绪及自豪感——他的好表现——的拒斥,会将其注意力在他脆弱时转移到他身体的一部分上(他挥舞的双臂),那时候他好表现了自己的整个自体并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会感到身体不适、失落和沮丧,学业上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老师的认可后会感到莫名的沮丧。科赫特解释说,对完整自体造成了创伤,只要创伤性经历被激活,人就会感到支离破碎。
3、受刺激过度的自体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第三类是受刺激过度的自体 (overstimulated self)。它是对儿童的夸大和理想化需要做过多反应的结果。儿童的夸大妄想和不现实目标经常得到父母的强化,他们对儿童的好表现行为给予欣赏、注意和赞同。这样的父母没有为儿童的夸大妄想和理想化妄想提供适度挫折;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儿童的妄想以及他(或她)的才干和能力提供现实性约束,造成的结果是:儿童难以建立起与原始的夸大的自体及自体的不现实的另一极——原始的理想化父母表象相分离的强健的核心自体。随后儿童进人成年,在妄想自体与现实、脆弱的核心自体之间只有小的分离。因为这时候的儿童易被不现实的、陈旧的重要妄想控制,这些妄想与他(或她)微弱的、现实的核心自体相冲突,冲突会让儿童感到压力和焦虑,所以儿童会尽量避免成为注意的中心。因而,为避免被不可控的夸大妄想彻底击败,儿童会远离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活动 。
4、超负荷自体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后一类是超负荷自体(overburdened self)。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和危险。即使通到微小的阻扰,他们也会迅速表现出激怒和敌意。然而,一旦挫折过去,他们的反应很快就会平息下来。这种障碍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儿童缺少机会与冷静、全能的自体一对象(父母)融合,换句话说,理想化父母没能教会孩子如何冷静地处理影响他们目标实现的事件。结果是,面对威胁儿童很快感到压力过大,反应过于情绪化,缺乏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