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招应对长假后“上班恐惧症”


十一长假过后,总有一些人心里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甚至有茶饭不思、身心俱疲、精神涣散等症状,全然没有上班时的朝气。通常把这叫作节后“上班恐惧症”。

啥是上班恐惧症?

所谓长假后的上班恐惧症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上班前不想上班,焦虑;二是上班第一天萎靡不振、烦躁。其实是人们一时无法适应从休息状态到紧张状态的切换,并因此产生了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

节后上班恐惧症是怎么得来的?

专家介绍说,一些人在长假结束马上就要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心理上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这是因为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较快,长假期间一旦彻底放松,或玩乐过度,或闷头睡觉,或烟酒过度,生活节律被打破,就会改变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而长假结束,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竞争的环境,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已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心理压力就会加大,难免或多或少出现不适应现象,甚至感到烦躁、恐惧,这些被称为上班恐惧综合症

如何应对这些节后病

应对上班恐惧症从微笑开始。“上班恐惧症”或者“后假期综合征”,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人们在面对由放松到突然紧张的巨大变化时,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不适反应。

面对将要上班的事实,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反而会更加轻松。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也会让人由疲惫变为积极。具体怎么做?专家教你10招:用微笑开始新的工作日。

第一种方法:学会放松,保持平常心,在早睡早起的基础上,早上用音乐催自己起床,晚上回家不要再多看电视。从今天开始,提醒自己“已经上班了!”要学会适时地转换“角色”,进办公室门时对自己说“我要开工了”,使自己从“休闲”状态中走出来,静心地想想上班后该做的事情。

第二种方法:上班骑自行车,晚餐后保持一小时的散步,晚上看电视/手机不能再超过两小时。头一天上班,人处在紧张状态时,往往容易被紧张情绪所左右,感到压力无处不在,久而久之,人会感觉疲劳、焦虑、烦躁,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和呼吸加速。要避免这种情况,办公室就地运动可以帮你忙。因为运动能让你忘却烦恼,增强你的抗压能力。哪怕只在上班时少乘几站车、多爬几层楼梯,也许都能使你舒展心情,有助抗压。

第三种方法: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原地活动活动筋骨,左右手互相捏虎口处,并用双手掌抚摸面前部;多看窗外的风景,做做深呼吸;晚餐时要加杯牛奶,帮助你平抚激动的心情,更不能喝酒了。

第四种方法:不睡懒觉,这是因为睡懒觉时间长了会使大脑皮层抑制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大脑功能障碍,扰乱机体的生物节律,使人懒散,产生惰性,导致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闷头睡觉还会使血液循环不畅,全身氧和营养物质输送不及时,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使免疫功能下降。不少人喜欢“窝”在家里睡懒觉,想以此来弥补工作紧张造成的睡眠不足。可是睡眠时间越长,人反而越来越无精打采。

第五种方法:不要再吃鸡、鸭、鱼、肉等食品,改用素食。因为荤食中含有丰富的麸酸钠,会大大刺激人的味觉。麸酸钠进入人体又分解成谷氨酸和酪氨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如过剩,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转化为有害物质随血流到脑部,干扰大脑神经细胞正常代谢,使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头昏脑涨、眼球突出、心慌气喘、心动过速等症。因此,节日饮食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体内有害物质排出。

第六种方法:进办公室后打开窗户,让室内保持空气畅通,并有一定湿度,可以不时做个深呼吸;以睡补睡,若时间允许,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下。熬夜会使人的消化系统循环变差,晚餐不能吃太饱,并以清淡为主,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胃肠不好和睡眠不好的人可喝枸杞泡的热茶或菊花茶。

第七种方法:每天喝2000毫升以上的水才能保持水分的平衡,但暴饮水则会加重心、肺、胃肠的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胃下垂,甚至心、肺衰竭。要在口未感到渴时就补充适量的水分。此外,不要把行程安排得过满,睡前做些“功课”,听听轻音乐、洗个热水澡,帮助睡眠。

第八种方法:少安排厨房工作量,少制作油炸类食品,炒菜时油也不要烧得太热,尽量减少厨房中的油烟。在烹饪菜肴时,要不加或少加味精。

第九种方法:上班后,每天晚上可用热水泡泡脚,水温可略高一点,以自身感觉到“烫”为妥,泡脚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增强血液循环,还有解乏安眠的作用。洗澡的水温有40℃左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洗1520分钟即可。泡脚的水温可略高一些,以感觉到微烫为宜,泡脚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加速,增强血液循环。睡眠时可以将脚稍垫高些,以利于下肢血液循环,促进疲劳的消除。

第十种方法:如果年纪较大者,可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表都做出相应的调整,静心思考上班后应该做的事,使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应对工作上。上班的头一周,每天较平时早起半小时,或在晒台、或到操场、或到公园做运动,即便是小跑两圈也挺有效。因为调整状态的最好办法是户外运动,做做体操、打打太极拳,快走或慢跑等。如果你是领导,一般节后的头一周内不要做“重大的决定”,把事理顺后再作决策。如果一定要做决定,要与同事们商量,或者“等等再说”。

本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和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邮箱:admin@eapchi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