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烂好人”吗‖5招助你学会“拒绝”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明明自己的工作很忙很多了,结果一个同事跑过来说,“能请你帮我把这份文件做完吗?我特别急,做不好就交不了差了!”你顺手接过文件,张了张嘴,刚想把“不”字吐出来,说到嘴边的话却变成了:“好吧,你啥时候要?”

 

在我们接受的文化和教育中,拒绝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经网络就总结过“中国式的八大委屈”,其中就不乏“那好吧”、“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这样的句式,更是深刻体现了“中国式老好人”的特点。但实际上,过度地答应别人,不仅让自己工作压力山大,如果做不好了,甚至还会换来别人类似“哎!你早说没空啊,我就不找你了!”的评价,心里的委屈可想而知。

 

 

拒绝是一种认知失调

那有人就会问了,“其实我也知道我不该答应,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拒绝别人,那是不是我就有病得治呢?”

 

实际上,“拒绝”是一种认知失调,它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对自己一贯的自我认知产生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舒适感。我们认同自己身上具备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团结互助”和“诚信友爱”等美德,当我们想要拒绝别人时,心里就会想“我拒绝了他,我是不是就不团结了?是不是没有互助精神?”,于是失调就产生了。

 

当认知失调发生的时候,那种强烈的不适感会迫使我们去消除这种不一致,最快的解决办法当然就是说“好的,没问题”,但是一旦情况累积到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之外,你要不就崩溃了,要不就得好好考虑“拒绝”这种处理方式了。

 

拒绝是可以学习的技能

听起来,认知失调是个很不好的家伙,总让我们难受。但心理学家却认为,我们人生就是在“失调——学习——达到一致”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之前有个名词很火,叫舒适圈,对于我们来说答应是习以为常的,这是在舒适圈内的,而拒绝是陌生的,在圈外,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如何“拒绝”。是的,拒绝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

 

关于如何拒绝,心理学家里克汉森博士就提出几点建议:

 

1. 好意——就是说,拒绝别人本身是出于好意的,目的是建立更良好的关系。我们很多时候也会发现,一旦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做不好,反而是影响关系的。

2. 真实——不夸张,不脱离事件本身,我们不能为了拒绝而拒绝,甚至撒谎。

3. 有益——是能让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并不是让事情变糟。当你觉得自己无法答应别人的时候,是有助于对方找到更合适的资源的。

4. 时效——说“不”并不是出于激动,并且也保证对方能够清楚地明白你的想法。

5. 不粗暴——你可以说的坚定,强烈,指向明确,但不能使用粗暴的语句。要做的是表达清楚意见,而不是发泄情绪。

 

拒绝是一种能力,我们可以为了帮助别人而选择答应,也可以在知道自己无法承担的时候选择拒绝,而在拒绝的时候,不妨回想一下刚才提到的那5点,相信大家也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注:里克·汉森博士著有《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重塑正能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