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些人,一到晚上11点就困到眼睛都睁不开,上床5分钟内睡觉,第二天早早起床,神采奕奕;而有一些人,入夜反而精神抖擞,思维转得比白天更快。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理时钟,对此,心理学家开发了一套问卷评估法(MEQ),来评估不同的睡眠偏好,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晨型人,又称“云雀”,倾向于早睡早起;
夜型人,又称“猫头鹰”,倾向于晚睡晚起;
正常人,又称“蜂鸟”,没有特别的倾向。
一般而言,人们平均休息的睡觉时间为23:00-7:00,晨型人作息时间,大多都会落在这个区间内;而夜型人则不是,他们即使前一天晚上早早睡觉,但隔天还是会很晚起来。这两者的具体区别如下:
晨型人的特点:
一到晚上就困,觉得疲惫,晚上休息很早,经常能倒头就睡。
早起容易,晚睡困难。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他们精力最旺盛的时候。
晚型人的特点:
一到晚上就精神百倍,习惯很晚才睡。
早起困难,晚睡容易。
喜欢赖床,早起疲惫,傍晚过后才是他们状态最好的时候。
成年人中,典型的晨型人占总人口数的24.7%,典型夜型人佔26.4%,其余则近半数人处在这两者之间。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作息类型
我们的作息时间与大脑里的SCN(视交叉上核)有关系,它会释放出帮助睡眠的褪黑激素,提醒身体该休息了。
而构成SCN的基因存在着节律基因,它依据固定时间分泌脑蛋白,提供身体指示。换句话说,决定我们是晨型人还是夜型人与基因有关。
这两种类型的人不仅精力分配不同,在人格特质上也有所差异,例如晨型人更擅长归纳与总结学习,心情较平和,擅长社交,偏好稳定,少做刺激冒险的事情等;夜型人他们大脑反应迅速,独立自主,创造力丰富,特立独行等。
总的来说,晨型或夜型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点有所不同而已。
如果你想调整“时区”
大多数公司要求8-9点上班,很多人际交往也都安排在白天。对于晨型人来说,这符合他们的作息规律。但对于晚上精力充沛的夜型人来说,如果长期处于“晚睡早起”的状态,会导致睡眠不足,继而产生头痛、疲惫、记忆衰退等症状。所以,很多人希望自己是一个晨型人。
虽说基因一定程度影响了生物时钟,但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慢慢调整生物节律:
1. 晚上少接触光源(尤其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并于睡前一小时调低室内灯光亮度,让大脑产生褪黑激素,告诉身体要休息了;如果你被窗外的光线打扰,可以使用睡眠面罩。
2. 晚上睡前尽可能不喝酒、吸烟和剧烈运动。
3. 窗帘可以选择较透光的,早上起来透过接触充足的太阳光,让自己慢慢清醒。
4. 调整起床时间。尝试在一周内每天早上早起 15 分钟,第二周早起30分钟,第三周早起45分钟……慢慢调整到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早起时间。
最后,除了调整生物节律,你还可以将创意型的任务调整到精力充沛的时间段。
如果你在精力管理上有任何的疑问,欢迎咨询EAP专家,他们会给你“一对一”专业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