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孩子的“问题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孩子表现出各种问题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

      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三:我不要一个人睡

      每到该上床睡觉的时间,孩子就开始拖拖拉拉,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一会儿说玩具还没收好,一会儿又说再看一下电视,似乎永远都有说不完的理由。等到终于进了房间上了床,还要求爸妈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把爸妈折腾得呵欠连连,他自己竟一点睡意也没有。每天晚上都像和孩子打一场仗的爸妈,究竟该怎么办呢?

      孩子可能在说:你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多多关注陪陪我吗?

      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四:说谎的孩子

      考试成绩如何告诉爸妈恐怕是孩子最头痛的事。一次,考试结束,孩子垂头丧气的走出考场。焦虑的妈妈忍不住说,“你看你,是不是又马虎了?你什么时候才能争口气!”孩子心里压着三座大山——老师的期望、同学的攀比、家长的要求——好沉重。孩子终于忍不住哭起来。“还哭,就知道哭!”...渐渐的,孩子潜意识认为,既然你不帮我承担一点三座大山的压力,我也不想在你面前表现脆弱了,如果被逼问急了,就可能开始说谎。因为孩子知道你帮不了他。更遭的情况是,孩子可能永远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攻克难关的自信。

      孩子说谎的背后是在说:既然在攻克学习这个战斗中你并不是我的盟友,你至少不要再烦我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当需求不能被恰当满足时,可能会以一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自己一般无法意识到。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体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年人如果没有完成工作,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改善工作还是想如何在领导面前推脱责任呢?这些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是自己在孩童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