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青春期应是伴有丰富的异性友情滋养,而又不执着和专注于与某个异性同学的关系,更不陷入对某个异性同学的心理依赖。这样的健康成长状态,与父母本身对青春友情的态度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我女儿最近老是接到班里一位男生打来的电话,说些含含糊糊的词儿,令我听不懂,也猜不明白。您说咋办?”“我儿子情人节那天买了20多张情人卡,第二天全寄出去了。这么个十五岁的毛小子,您说能有那么多的情人儿吗?” “女儿说认识个大哥哥,是初中毕业班的班长,还让我们允许她以后带这位哥哥来吃晚饭。您说他们之间究竟算什么关系呢?
“我儿子上学期与班里一位女同学要好。又是送生日贺卡,又是一同去北海滑冰。可是这学期刚开学不久,他又换了一位女友,压根儿不提上学期那位了。您说这孩子,小小年记就花了心。将来会不会变成他爸那样的男人啊?”……
“青苹果”热线自2000年开通以来,上述那类咨询电话不绝于耳。接听电话的专家们努力耐心回答。但是,对于有着同样困惑的众多父母来说,“青苹果”热线的服务不过是“杯水车薪”。于是在北京,一场大规模的青春期知识“扫盲”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家长中展开,有效地扫除了家长们内心的某些阴霾。
的确,父母面对孩子与异性之间的“友情链接”,总是不那么坦然,不是提心吊胆惧怕“早恋”,就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究其原因,除了对青春友情的性质和功能陌生之外,多半还有对少男少女“早恋”的需求和特点缺乏了解。
青春期男女的交往,作为对未来恋爱择偶的准备、尝试和练习,是一种特定的活动。由于大众媒体展示的男女关系往往是成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或性爱,大多带有谈婚论嫁的性质,而很少媒体节目对少男少女之间那种友情关系做出恰当的展示和解释,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们在交异性朋友时也仿照找了成年男女的那种风格、语言、行为。他们说不清这个阶段的异性交往是友情、爱情、心理需求抑或是生理和外表的相互吸引,也不能准确地分辨自己与对方之间究竟属于好感、喜欢、欣赏、同情、依赖等等复杂感情中的哪一种,于是统统冠以“我爱你”三个字,或者把流行歌曲中的哪一句唱词借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异性交往及早进行点拨和疏导就很有意义。
父母可以巧妙地选择一个让孩子感到自然和轻松的时机(如与孩子外出游玩、购物时的休息空间,一同散步或看了某个影视片之后,千万不要在用餐时、孩子做作业前后或睡觉前)问起孩子班里男女同学的情况。如果孩子自然说出谁交了异性朋友,或者父母已知孩子也有了要好的异性同学,就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见过蓝天上的白云彩吗?清晨起来,看见蓝天上飘着白云,那时多么纯洁、美丽、令人喜欢;但是等到中午放学时,你再抬头看吧,清晨那朵白云不见了,它在阳光下游走,它在微风中飘散。孩子,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友情,真的就象蓝天上的白云彩,它美丽而脆弱,诱人而易变,无法久留在你眼前。”对经历过初春雪天的孩子,父母也可以这样指点:“春天下一场大雪,清晨起来白皑皑一片,朝阳之下,红装素裹,柔和而耀眼,你兴致勃勃地堆了个雪人儿。可是到了中午,太阳高照,气温上升,那片白雪渐渐化成了水,悄悄流走了。你下午放学回来,再去找你的雪人儿,只见湿漉漉的地上,雪人消失了。孩子,青春的友情就象春雪般纯洁和柔美,但也象雪人儿的存在那样脆弱和短暂。青春期的异性友情,是开放的,不保密、不占有、不作永久承诺的。这种友情越多越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当某位异性朋友离你而去时,你就不会觉得太孤独,太寂寞,太失落。”
父母这样来点拨或者预告孩子与异性之间的友情,既不使他们感到羞辱,又不使他们有过多的期待,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接纳、欣赏和享受青春友情,又能在友情发生变化或转移、结束之时不会过于沮丧或烦乱。
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青春期应是伴有丰富的异性友情滋养,而又不执着和专注于与某个异性同学的关系,更不陷入对某个异性同学的心理依赖。这样的健康成长状态,与父母本身对青春友情的态度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