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爸爸”——假性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导语:假性单亲,就是有配偶,父母双方都在婚内,但一方因长期不在家,或与家人极度缺少沟通而形成另一方与孩子通常相依为命,或者父母均在身边,但有一方缺乏情感卷入和支持,与一方疏远的家庭现象。虽然假性单亲不特指是父母的哪一方缺失,但目前更多呈现的情况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在韩国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大雁爸爸”,指的是父亲留在国内拼命赚钱,以供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出国读书和生活的情况。就像大雁爸爸们的状况一样,有很多假性单亲的造成是违背家长的本身意愿的。例如从事的职业有特殊要求(消防员、警察、医生、外派员工等),这使得他们可能无法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和配偶身上。

妈妈们的抱怨:

现代生活中,爸爸们往往很忙,加班、应酬……有人一周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有人孩子出生六个月没给换过一次尿布,觉得天经地义该妈妈或姥姥、奶奶来做。有些爸爸们总是想当然地把妈妈排到养育孩子的第一位,乐得以“隐形爸爸”自居。而亲子专家说,父亲所承载的特殊教育元素缺位,不仅造成亲子关系淡漠,儿童性格可能产生扭曲,潜在的危害不可小视。

柳树小学一年级学生林林的爸爸因工作关系要经常出差,他从出生之后便全由他妈妈宋扬女士一个人在忙,最累的时候便是孩子生病的时候。宋扬说:“他总是嫌孩子吵,匆匆吃完走人,如果哪天回来得早,心情好才和儿子玩一会儿,电话却接个不停。”宋扬觉得自己就是一部照顾儿子的机器,“孩子的爸爸只要按时把钱拿出来,在与不在似乎都没多大区别”。如今,她已习惯这种生活。

156中初三的川川爸爸工作很忙,而且家务劳动能力比较差,不会开车、不会做饭,所以川川妈妈义不容辞地担当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家务。有了孩子之后川川妈妈自称成了“女汉子”,工作之外,每个周末都在马不停蹄地送川川上课中渡过,各种文化课、各种才艺班,上完语数外还要去上击剑、古筝……

15岁的小强,羞怯地跟着母亲,走进诊室后亲密地坐在一起,父亲则坐在一边,翘着二郎腿,悠闲得好像是个旁观者。母亲说小强从小内向、害羞,父亲以长年出差为借口,不管孩子,还骂孩子胆小、软弱,弄得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没男子气概,不善交往,同学都看不起他。小强越发自卑,进而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成绩下降,甚至终日闭门不出,说同学故意欺负他,只得休学了……

父亲则反唇相讥,说孩子被人看不起是母亲惯的,连内衣都要母亲洗,能不被人笑话吗?还说母亲天天与孩子同吃、同睡,还经常向孩子灌输父亲的观点不对,弄得孩子根本不听他的,所以他才不管孩子……

对丈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的不满并非宋扬和川川妈妈所独有,而目前像小强这样的家庭也越来越多:痛诉男人在亲子教育中的不作为,是妈妈们聚会时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没有之一。

爸爸们的忧郁:

我何以成了“隐形爸爸”

今年刚升入初一的锐锐是萧红中学的学生,他的爸爸张先生倒是“好男人”样板,当他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与儿子同龄的小伙伴已经自己上学放学,或自主地与同学小聚、独立买饭时,他羡慕不已,他总是无奈地回复说:“我家的宝贝儿子还在‘圈养’中,他妈不肯放手啊!”他说,“我只有接送儿子义务,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

 幼儿园大班的达达爸爸很委屈,他说,达达妈妈总担心儿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给孩子报了各种班,既有才艺的,又有文化课的。每天儿子需要坐小板凳前练琴,不练完是不可以看喜爱的NBA比赛的;明明已经会两位数加减法的小家伙,每天起床后也必须做一页十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作业……自己跟达达妈妈探讨了多次,“也没有给儿子争下点口子”,儿子的一切,必须悉数听从他妈妈的独家安排。他深有感慨地说,我什么时候成了“隐形爸爸”!

 现象调查:爸爸的缺位

 国内有调查显示,近两成的现代爸爸,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一小时;四成爸爸自认亲子相处时间不够。而过半数的妈妈,抱怨丈夫和孩子相处时间太短。有感于中国爸爸在亲子角色上的缺位,作家陈安仪创造了“假性单亲妈妈”这一概念,也无意中给隐形爸爸下了形象定义。

专家观点:

父母虽然没离婚,但实质上多数时间孩子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管教,出现了假单亲家庭的格局,这种现象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正常的家庭结构像一个等边三角形,父母是底边上的两个角,关系应该是家庭中最紧密的,他们应该和孩子形成同等的距离。可是假单亲家庭就不同了,如文中的小强,母亲和孩子过于亲密,父亲则远远地离开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紊乱,造成孩子自卑、怯懦,只有在家里才能得到认可,虽已近成年仍不能走出家庭,独立成长。而且,孩子一旦出了问题,父母就会责备求全,蛮怨对方,甚至互相攻击,逼迫孩子在父母之间“选边”,弄得孩子陷于两难境地中。此为家庭教育之大忌,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教育的舞台爸爸不可或缺: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良宝说,从中国社会的传统上看,“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思维依然根深蒂固,有些爸爸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工作、赚钱当成逃避亲子教育的借口,尤其是那些富裕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更多,更容易将其看成于己有利的搪塞理由。

然而有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这意味着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究其原因,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育内容方面。父亲的知识面通常比较广,而且在史、地、哲学上更有优势。多数母亲则更擅长给孩子讲童话,在亲子、情感领悟方面更有优势。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生活习惯的培养。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通常过于保护孩子,让他们免受伤害,往往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

教育方式。父亲通常喜欢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母亲们偶尔也要放手,让父亲们多照顾孩子,除了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也能令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否则,往往形成女孩儿强势,男孩儿懦弱的不良教育后果。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孩子要认识到,尽管父母可能会远离自己,但他们对自己的爱是不会因此而变化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批评对方;其次要互相合作、理解,共同承担责任、研究对策,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案。

此外,可以尝试下列方式加强沟通,减轻影响:

1.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和孩子应该经常通过电话、书信或邮件互相交流,假期时一起外出旅游。

2.周末到亲戚家玩,以替代远离的父母之爱,促进对孩子的性别认同。

3.鼓励子女对人真诚、宽容、信任和尊重,多和同学一起做作业、参加集体活动,生日时请同学来玩,以友情弥补亲情的不足。

4.孩子可以每天对着镜子鼓励自己,“爸爸不在身边,我也是个男子汉”,每周发现自己的一个优点,以消除自卑。

5.请老师协助,对孩子多肯定、赞美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文章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