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中国人学了多年英语,考试分数可能很高,却一句英语都说不利索,大家称为“哑巴英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于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各种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们之所以没有学成英语,是因为我们用学习中文的方法学习它。那么,为什么用学习中文的方法就不能学好英语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被揭开。
研究者认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
布洛卡区与威尔尼克区
人类对于大脑各区域功能的了解,最初是通过某些特殊病例的研究而获得的。人脑语言功能区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左侧额叶的布洛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左侧颞叶的威尔尼克区。那么,这两个语言区是如何发现的呢?
1861年,法国神经解剖学家布洛卡检查了一位语言障碍的病人,这位病人听得懂别人说话,发音器官也无病变,可做手势表达,但除了会发个别音,不会发出其它音。病人在6天后去世。解剖发现,其大脑左侧额区后部有一些组织明显损伤,确定是构成死者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布洛卡研究了8个类似病例,都得到了相同结果,这个区域就被后人称为布洛卡区。
后来,在1874年,奥地利医生威尔尼克也发现了另一种语言障碍,从而发现了威尔尼克区。他发现在颞叶部分,还有一个控制语言的中枢,主要管制语言的记忆与理解,与布洛卡语言区稍有区别,因而定名为威尔尼克区。这是到目前为止语言区的两大发现。这两个区就是人类的主要语言中枢。
此前人们认为,发生阅读障碍都是威尔尼克区发生功能障碍,所有的科研报告都认为,不同的语言发生阅读障碍都是因为威尔尼克语言区功能发生障碍,因为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主导语言功能,而前脑的布洛卡区一般来说很少用。但是,这次研究结果推翻了上述观点。
中国人布洛卡语言区功能更强
研究者解释说,拼音文字是线形文字,像英、德、法等文字都属此类。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若出现语言阅读障碍,一般都是位于大脑后部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出了问题;而使用中文这种表意象形文字的人,如果存在语言阅读障碍,那他一定是位于大脑前部的布洛卡语言功能区出了问题,与威尔尼克区无关。
研究者解释道,布洛卡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记忆主要靠“运动”。而威尔尼克区靠近听力区,记忆主要靠听说。研究发现,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布洛卡语言区,而威尔尼克语言区平时几乎用不到,因此功能极弱,在脑影像图上不易找到。而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大脑后部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布洛卡语言区几乎用不到。而威尔尼克语言区更靠近听力区。
我们所说的中文特殊语言区,就是此前人们所说的布洛卡语言区。它的发现,对改进今后语文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既然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那么中国的表意象形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学习记忆方法就应有所不同。要想学好中文显然要多看、多写、多说,总之要靠“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则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的练习,因为英文的那一个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
学习外语,要从娃娃抓起!
学了多年英语,为何还是不会说?中文特殊语言区的发现点破玄机。
现在很多中国人学了多年英语,考试分数可能很高,却一句英语都说不利索,人谓“哑巴英语”。这是因为学成“哑巴英语”的人,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其方法不符合脑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同样,外国人要学习中文,如果采用他们学习母语的方法,只注重语音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文的同音字非常多,比如“家”的同音字可以有佳、加、嘉、珈、枷、袈等等,单说出一个字,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而英文中同音字非常少,当听到一个词一般就能反应出某样东西。
正因为中国人的大脑语言区在空间位置上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大脑语言区,所以,我们14岁后再学英文,用的脑区就不一样了,岁数大的人学英语也完全是用学中文的方法在学英语。中国人从小学习中文,他的大脑的布洛卡语言区非常发达,而威尔尼克语言区功能相对极弱,这样,当我们接受外语时,阻力非常大。那么,少儿学外语为什么比成人快?因为儿童的布洛卡语言区还并不发达,它有异于成人的大脑结构。儿童学外语,起步越早越好,4-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超过这个时期,母语保护系统的阻力就会加大,所以应该在“布洛卡区”发育成熟前学习英语,从而把英语作为终生的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