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观“异中求同”好沟通


  夫妻管教态度不一致,常常因此起冲突,该怎么办?

  就读幼儿园的孩子有一个新同学喜欢找他玩,但是力道掌握不大好,因此,孩子三天两头总会负伤回家。有一天,先生看到孩子手上的伤,非常生气:“不是早就告诉过你,要是被人欺负,就要狠狠的把他打回去。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回来我要处罚你,听到没有?”听完话的孩子,吓得缩在角落流泪。

         妈妈一方面心疼孩子在外受委屈回家还挨骂,另一方面也担心这种管教方式会造成孩子“以暴制暴”,于是当场反驳先生:“孩子又没错,你为什么要骂他?再说,打人就是不对的,你怎么可以教孩子打人呢?”夫妻俩吵得不可开交,孩子也越哭越大声。 

●不一致是常态

  管教不一致,是许多夫妻在教养孩子会产生的疑惑与困扰;有不少夫妻为此心生嫌隙,甚至感情失和。事实上,“不一致”本来就是常态,尤其是夫妻,两个人的生活交集多,难免意见不合,但真正造成冲突的,往往不是彼此差异,而是讨论差异、面对冲突的态度。

  当管教不一致时,夫妻双方如果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并适当克制表达方式,不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甚至主动安抚对方;待双方较冷静了,才讨论与协商,这对孩子反而是难得的机会教育,可以让他们体认个别差异,也从中学习冲突处理。

●防范未然

  夫妻共同生活久了,对彼此的情绪反应,多半已有相当了解:在什么情况下,配偶会有怎样的后续反应,往往可以预测。

  譬如,在这个事件中,如果妈妈猜想到:当孩子被打后,先生极可能严厉叱责,甚至体罚孩子;那么为了避免越演越烈,在先生还没或刚开始叱责时,实时采取行动,巧妙化解冲突,甚至适时的将孩子带离现场。否则在一阵辱骂之后才来排解,孩子身心早已受伤,口头安慰恐怕于事无补。

●异中求同

  化解冲突最佳的方法就是“异中求同”。简单的说,当夫妻管教原则不一致时,不去凸显双方论点差异,而是努力找出彼此的交集,并且积极表达。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开对立的争执,又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以上述事件为例,妈妈不认同爸爸以严厉的话语斥责孩子,反对以“打回去”的方式处理孩子间肢体的碰撞,这是夫妻两人相异之处。但看到孩子身上的伤痕,感到心疼,以及希望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困扰的心情,是两人相同之处。

  面临同样的事件,多数人会脱口而出:“孩子打打闹闹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他被打已经够委屈,就别再骂了……”如此,不只凸显了双方意见歧异,“大惊小怪”一词也有指责意味。另一方面,骂孩子的人很容易觉得不受尊重,或认为另一半故意唱反调,因而更加光火;为了证明自己没错,抓住两人差异大做文章,最后演变成夫妻失和,不只影响家庭气氛,更容易让孩子认定自己就是造成爸妈争吵的罪魁祸首,落得全盘皆输。

  从夫妻相同之处来化解的作法是:妈妈可以试着在爸爸说话告一段落时,以自己觉得比较恰当的方式,将双方关切的交集表达出来:“你看,爸爸很心疼你受了伤,好担心你被人欺负……”如此一来,另一半可以藉此厘清、觉察自己想表达的其实是关心与担心,也不会因不受尊重而据理力争,更可以感受到夫妻彼此对家庭共同的关切。等大家情绪降温之后,再来理性协商、讨论,面对问题,一定比较容易达成共识,想出解决的好方法。

●滋养高EQ

  了解并尊重个别差异,是高EQ的表现之一。而如果能进一步包容,甚至欣赏差异,那么人际间的许多冲突,都将获得妥善处理。夫妻之间的差异,使教养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也许是困扰的来源;但换个角度想,这个冲突,刚好也可以让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示范如何有智慧的处理冲突,这对孩子学习高EQ,有绝对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