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任性,家长幸福的烦恼


  当孩子一开始表现出任性的时候,家长更多的觉得这是一种可爱的,有个性,撒娇的表现,并不多加留意,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一直任性,打也不成,说也不听,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时才给予足够的重视。家长既想满足孩子的需求,又不想培养孩子的专横任性,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任性是孩子一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往往是他们用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任性呢? 

          1、正常情况下,孩子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因为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向往、兴趣,向父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2、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孩子天生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 “有个性”的,后天不多加注意,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3、父母对孩子一味的溺爱、娇惯、放任、迁就。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无原则地满足。把孩子的任性当做优点,觉得孩子有个性,坚持自己的想法。

          4、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丝毫不能退让,针锋相对地强制孩子服从父母的意愿,也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引起孩子的逆反,之后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愿接受,埋下了任性的种子。

         看起来,真是让家长左右为难啊,既不能全满足孩子,也不能不满足孩子,那什么样的一个满足程度,才是合理的呢?

         如果不管孩子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都予以否认,这样孩子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心理,产生对抗情绪,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当的要求,一味地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从而失去个性。

         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你无原则地迁就他,渐渐地,孩子必然为所欲为,不讲道理,任性蛮横。

         因此,只有孩子得到尊重的同时你又不迁就他,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才能使孩子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至于任意妄为。

         1、部分满足

         对于孩子的要求进行区分,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绝大部分都是可以满足的,不要等到孩子提出的要求已经到无法满足的情况,才开始制止。孩子的满足感提高之后再降下来,是相对困难的。

         挑选孩子要求中相对合理的部分,给予满足。

         2、有条件满足

         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合理,再有条件地满足他。让孩子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父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时给孩子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让他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3、延迟满足

         孩子的要求不一定立即给予满足,可以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向孩子做出“许诺”。在运用“许诺”的方法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做到言而有信,答应孩子的事情,事后一定要兑现。否则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4、冷处理法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被父母冷落。只要父母下得了决心,孩子是赢不了这场持久的“冷战”的。但前提是全家人在认识上和行动上要步调一致。对孩子的嘀嘀咕咕、纠缠不休等行为,家长可以故意不加注意。这时可采用不予理睬法,也就是平时说的“冷处理”。

          5、温柔的坚持

         通常家长一开始会很严厉,但是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孩子获得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家长态度温和,但要坚持住。当孩子的这类行为始终收不到效果时,该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降低,多次尝试后就会逐渐消退。年级越小的孩子,其行为的可塑性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