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玻璃天花板”的困境
王刚担任一家跨国消费品公司全国市场经理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虽然每年工作都很出色,上司嘉许不断,各种奖状也拿了不少,但是市场总监的位子总落不到自己头上。几年间,这个位子被台湾人、香港人和新加坡人轮流占据,自己观察下来,觉得他们并没有什么比自己突出的地方。相反,自己的各方面的优势似乎还明显一些,例如,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和工作创新性方面自己就明显优于他们。可总部总觉得中国的经理人缺乏国际性的眼光,在任命高层职位时基本不考虑本地人才。
一方面是另有算盘,一方面是报国无门,“玻璃天花板”基本是当前职场不公开的秘密。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门基本是只有三条出路:一是坐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毕竟现在合适的工作也不好找,但内心依旧充满牢骚;二是一气之下跳了槽,此处不“升”爷,自有“用”爷处,即使不能升迁,也得表示一下不满,让公司难受一下,顺便积累一些其他领域的工作经验;三是毅然选择自己创业,但在困难挣扎的日子里,不免会回忆以往与现在相比无比甜蜜的日子。
其实,“玻璃天花板”并不意味着歧视,而是中西方经济文化差距的现实体现,在经济的基本运作层面干得很好的中国经理人门并不真正了解经济、了解经济的历史和经济的本质,就象北京城的建筑设计者们并不了解为什么巴黎建筑风格能够保存得那么完好。“天花板”并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也许要让这一代职业经理人永远承受的心痛。
“天花板”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破了职业经理人虚幻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实”。既然我们无法跨越历史造成的鸿沟,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接受痛苦的“真实”;当你看到了真实,你就要明确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还是希望突破当前的“天花板”,满足自己的权利动机,你就不但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还要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地理解和进入公司上层的文化,到时候,天花板自然就消失了;如果你对他们的文化不感兴趣,你也可以选择为民营企业服务,但重要的是不要以外企的经验而固步自封,你的经验和对经济规律的了解很可能大不如泥腿子出身的懂事长;如果你对谁也不服气,你就要发动你的全部聪明才智和老命,投入创业这条不归路,获得成功,或者忍受失败甚至破产的命运。感谢“天花板”,它是当代白领真正的试金石。
当然,你还有一条选择,就是顺势而为,继续在本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借机去拓展生命更广泛的领域:如友谊、教育孩子、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宗教实践甚至是政治实践等等。你也要感谢“天花板”,它给了你选择工作、生活平衡的理由。
(选自盛心阳光EAP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