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上有工作要做,事情却总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一刻才赶忙完成,身为上班族的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虽然在deadline之前工作总会做完,但长期的焦虑却让人很不舒服。拖拖拉拉没动力的状态,要怎么改变呢?
“我对公务电话有一种抵触,打个电话其实挺方便的。但是我总是能拖就拖,挺简单的一件事我怎么就那么不积极呢?”,身为办公室一族的陈女士有这样的疑问。打个电话给客户,这样的事情在工作中不知道会做多少次,为什么自己还会拖呢?
但是,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的确又很常见,很多人不喜欢那种极度紧张和焦虑的感觉,那么这种让自己不舒服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重新找到工作的意义感
“要说我的工作态度消极吧,想想也不是,我挺喜欢自己的工作的。”陈女士说。没错,工作中至少有一大部分程序是我们很熟悉的,即使觉得自己对工作仍然充满信心,厌倦感也会自然的冒出来。武汉大学心理学系特聘教授韦志中说,职业倦怠在每个行业都很常见,特别是一些工作内容重复性高的职业,更加容易觉得工作其实很无聊。
对工作慢慢熟悉之后,一开始给它加上很多意义,独立、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认可……份量就不如从前重了。韦志中认为,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给工作赋予意义,或者去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意义,没有意义感,做事很难有动力。
在韦志中做过的企业培训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公司的接线员集体出现职业倦怠,每天接听无数个电话、处理差不多的问题、放下电话、再听下一个……韦志中在培训的时候告诉接线员,其实你每次听电话,面对的人都有不同的阶层、背景,你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由此可见,当我们对工作失去新鲜感的时候,发现每次工作的不同,是重新找到意义感的好办法。
体验提前完工的益处
坏习惯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坏,它会存活下来,是因为我们从中得到了些东西。韦志中指出,想拖拉这件事而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其实就在获益。一边拖延工作,一边想“怎么办?”、“这次又是这样……”、“下次不这样了,这次就算了吧。”谴责自己的同时,获得一种解脱、轻松、甚至免去责任的感觉,这种获益也许很奇特,但却很普遍。
另外,拖到最后一刻自己虽然焦虑,但会有各种形式的“奖励”来强化这个习惯。《心灵的七种兵器》一书中有一个很详细的例子,一位女白领,她下了无数次决心要改变拖拉的作风,但几年下来都不见效。后来一位心理医生告诉她,改不掉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其实得到了不少好处。到了要交文件的前一天熬夜完成,上司和同事认为她是“加班大王”,反而会称赞她。
别人认为自己很用功,不在意拖拉,这是这位女士坏习惯的“奖励”。可是即使有奖励,这个习惯仍然让人难以忍受,毕竟长期处在焦虑中是不好受的。韦志中指出,想改掉拖拉的习惯,必须试着做一次改变,体验提前完成工作是什么感受,等我们从好习惯中获益时,拖拉的习惯就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