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攻略


     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

    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投入极大的精力,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抚养和教育。这些年来,有关隔代教育是好是坏争论不绝,很多人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不良后果都归咎其中,认为隔代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但隔代教育并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糟糕,远如杰出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近有勇夺奥运金牌的刘翔,都是隔代教育下孩子取得成功的典范。

    现实中,很多年轻的父母选择隔代教育,或许是无奈之举,比如双职工时间、精力不足,专业育儿机构缺乏,保姆行业远非职业化,经济能力有限的社会现实,以及诸如住房紧张、出外学习工作等客观因素,但其实隔代教育也有其优势所在,例如隔代父母较高的责任感,稳定感,情感的成熟度,照顾孩子的经验以及充足的时间等等。因此,与其争论无可改变的现实,不如考虑如何扬长避短,创造出更好地隔代教育攻略来。

    攻略一:年轻父母与老人相互增强沟通

  一些老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孙辈身上,对孩子过于溺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容易使孩子刁蛮任性、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日后难以与人相处。还有一些老人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过于传统,影响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时代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是很自然的现象。年轻父母不能期待老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当两代人的理念出现冲突的时候,要及时和老人沟通,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提醒老人注意对孩子的态度,帮助老人学习新的观念。而老人也要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注意摈弃不良的旧习惯,不要盲目迷信经验,要善于听取年轻人的意见,通过书籍、电视节目和相关培训自觉更新观念,在教育手法和理念上紧跟时代步伐。

    攻略二:年轻父母与老人之间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年轻父母和老人各有各的特点,在培养孩子方面应当形成一个团队相互补充,而不是各自为政,争强好胜。完全的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年轻父母的责任缺失,使亲子间关系淡漠,并演变为“亲子隔阂”。

    老人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可以协助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即使工作再忙,父母回到家里也要多陪伴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想法。这样才能增强与孩子的互动,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老年人体力有限,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会对孩子的活动范围和内容过多限制,不利于孩子健康体魄的形成,孩子也会因此减少与人沟通的机会,而隔代父母步入晚年后的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还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年轻父母要特别注意补充给孩子的户外活动。周末或假期要多带孩子出门,或报名各类培训班,给孩子提供体育锻炼和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不方便出门的隔代父母可以邀请其他有孩子的家庭来做客,年轻父母也要多带孩子去朋友、亲戚家做客,让孩子学会与人交际沟通。年轻父母要多用自己的活力来感染老人和孩子,老人也应调整自我心态,努力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积极乐观的健康情绪。

    攻略三:年轻父母与老人要统一原则

  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距,年轻父母和老人间容易就孩子的教育方式产生分歧,父母一个要求,祖辈一个说法,常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成为小“两面派”。两代父母要注意协调关系,有分歧私下解决,不要给孩子造成家庭不和睦的印象。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沟通协商,解决矛盾纠纷,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协调出给孩子的共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