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有一句话说“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父母。”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请问:有效吗?当我们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在孩子眼里,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

      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二:生活中的“关门现象”

      孩子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关门?“因为在和孩子的对话中,家长无意中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家庭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或者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有一个妈妈带3岁女儿去幼儿园,女儿哭着喊着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妈妈怎么说服都没有用,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喊着不愿进门,妈妈干脆蹲下来耐心的听孩子说话,孩子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说完之后,做了个让妈妈非常惊讶的举动:孩子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跟妈妈说再见,‘我要进去了’。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

      比起说教,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所以不要做“最好的家长”

      有的人有种“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员工、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家长。其实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东西。事实证明: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只有父母是健康、愉快、充满能量的,才可能与孩子分享快乐、能量与关怀。这样做父母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也成长得更好。如果牺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的内心也会备受压力。因为一旦遭受挫折,孩子会对父母有愧疚,阻碍了探索未知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