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孩子气的一面,小孩子自不用说,老人则被人称为老小孩,青壮年虽然担着家庭重任,但是也总有小任性的时候。
当你发现这个秘密时,你会发现身边的所有人,不管出于哪个年龄段,其实都是小孩,只不过我们可以分别称为小小孩、大小孩和老小孩。
每个人都是压抑了内心的孩子气才长大的
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个体中原原本本存在的人性部分被称为“本我”,它是个体生来时的心理状态,由原始本能组成;而人控制自己对外表现的意识被称为“自我”,它由本我分化而来,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是从自我分化出来,是父母、社会向个体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这便意味着,越长大,人就越是要疏远自己原本的人性,听从于社会的要求。
观察那些父母教育小孩子的场面,你会发现这些压抑的过程:
跟阿姨打招呼呀,怕什么啦?
不就是摔了一跤么?哭什么哭!
你是男孩子,你一定要让着女孩子,知道吗?
你是女孩子,你不能这么疯,知道吗?
你应该让着弟弟妹妹,要懂得不谦让。
你哭什么?我委屈你了吗?
……
为了成为一个好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而接受社会规则、忍耐情绪的我们,渐渐长成一个理智的、懂事的大人。我们为自己长大了,获得了力量感而高兴,可同时,自己孩子气的一面却委屈地缩在角落,让我们害怕暴躁任性的它会突然冒出来,打乱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重新变回一个不理智、不懂事、不受欢迎的小孩子,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时的不堪。
同时,当这个孩子突然冒出来的时候,有时也会因为任性,让身边的人觉得不可理喻。也许,你就见过别人变成这样的“小孩”,或者,曾经有那么几回,你也变成了这样的“小孩”。
每个人都可能会被迫地发现其他人孩子气的一面
■ 情境一:小小孩VS大小孩
孩子在卧室看电视,声音很大。孩子的舅舅说“你能不能小声一点,我在打电话呢!”
孩子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
解析:在这个情境中,舅舅因为生气,所以表现地不理智,忘记了自己应该爱护小辈,无视自己的问题,而是任性地要求别人;孩子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礼让长辈,所以无动于衷。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撒娇的偏偏是大人,而不是孩子。相比之下,孩子只是不熟悉社会规范的无心之失,对大人本没有恶意,只是不理解,也不愿意理睬大人的“无理取闹”罢了。
■ 情境二:小小孩VS老小孩
奶奶对孙女说,“你的那双鞋,我给你修好了”(鞋上打了很多补丁)
孙女皱着眉头说:“您怎么给修了啊?”
“勤俭节约知不知道,出去外面修还要钱呢。”
“好吧,谢谢奶奶,但是这样穿出去实在有点寒酸了,您下次就别麻烦了。”
“怎么,给你修还有意见了?真是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
解析:在这个情境中,孙女说的句句是实话,而奶奶虽然是好心,但是却不理解现在的社会风气,硬要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加在别人身上,别人不接受,还要生气。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老人渴望孙辈接受自己的价值观无果,于是伤心气愤。但其实,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奶奶生气的行为,也是一种孩子气的表现。
■ 情境三:大小孩VS老小孩
“爸,您看您这样一个人住,也没有人照顾自己,兄弟姐妹几个商量了一下,觉得有一家养老院不错,地址离这里也蛮近的,您搬过去,有人照料,也能和别的老人作个伴。您觉得怎么样?”
“不行,家里子女不孝才住养老院呢,我要是搬过去了,别人会怎么说你们?”
“可是,您这样也不是个办法啊,每天就吃馒头,坐在院子里嗑瓜子,一晒就是一天,家里也不打扫,都生虫了。兄弟姐妹们都住得远,也没太多时间来照顾您,时间长了,担心您生病啊。”
“你们忙我也没怪你们,也不用管我,我自己这样挺好的。”
解析:在这个情境中,双方都有问题。作为子女,不能理解老人家希望陪伴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安排是为父亲考虑,父亲就该接受,但其实每个人想怎么过都是自己决定的,硬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好意,成全自己的心意,其实也是一种孩子气的表现。
而作为父亲,为了面子而固执地不肯接受子女的好建议,想要孩子经常来也不直接说,偏要僵着,虽然每个人可以决定自己的活法,但是偏要赌气做不利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做出利己利人的决定,其实也是一种孩子气的表现。
当你学会谅解他人的孩子气,你才能真正长大
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已经不是孩子的人身上,具有孩子气的特征。
所以,作为你的话,是跟他们计较呢,还是让着他们呢?
其实,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而对方只是在变相撒娇的时候,作为一个大人,就能很容易地作出成熟的决定了。
有人说,当你试着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你才开始真正地成熟,也许正是如此吧!当意识到父母其实也是孩子时,你会明白父母其实也是还没有长成的孩子,对他们多一份宽容。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扶持,才能顺利地走完人生的漫漫长路,因此,少一分计较,多一份感恩,或许就能豁然开朗!(来源于心灵咖啡网www.psyco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