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家长在公众号后台咨询:
“宝宝两周三个月,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跟妈妈在一起,但是上托班,下午接回来周末也和爸妈在一起。
另外一种是送回老家和奶奶一起,孩子见爸妈的机会也就是一个月见一次,一次两三天,哪种对孩子的伤害最小呢?”
聪明的父母,我想显而易见都会选择第一种处理方式。
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0-3岁,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
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安全感,影响着一个人的存在状态。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性格更加自信,更乐于接受挑战、更勇于对外探索、善于与别人相处。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胆怯、怕生、内心敏感脆弱、性格偏激、攻击性强、人际关系差、遇事容易退缩。
幼年缺乏安全感,成年后会花费巨大的能量去寻求安全感,无法充分享受人生。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4个因素很容易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家长格外注意:
孩子基本的生理、
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孩子婴幼儿时期,饿了、渴了、困了、害怕了,一般都是通过表情和哭闹来表达,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大人及时识别,从而回应他的需求的话,孩子就会感觉被拒绝、被抛弃。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被绝望和无助的感觉包围,缺乏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研究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反复强调:孩子生命的头3年,父母一定要好好陪伴在孩子身边。
只有父母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全身心的投入、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不断思考和积累经验,才能敏感捕捉到孩子的情绪代表什么,及时使他感到温暖、舒适与满足。
正确理解孩子的信号,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
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敏感捕捉并疏导;
经常温柔地拥抱孩子、贴贴脸、摸摸背,多进行肌肤接触;
积极关注孩子,与孩子交流,建立牢固的情感链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分析孩子需求背后的深层原因,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有问题。
如果安全感在婴儿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那么到了3-5岁,随着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孩子才能不再依赖父母,转而依靠自己内心的安全感生活。
父母情绪不稳定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很小的时候就能感知到父母情绪的变化。
一个情绪多变的父母,时而回避、冷漠,时而焦虑、易怒,难以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会对自己疼爱有加,也不知道会因为什么而责罚自己,这会让孩子时刻生活在紧张与恐惧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强烈的不确定和压力感。
在这种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容易形成极端性格、自卑、害怕社交。
我有一亲戚的孩子,初中就开始谈恋爱、结交很多朋友,其实根源正在于她有一位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在家里难以获得安全感,于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外界获取。
每一位父母都不容易,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烦恼,很容易陷入情绪的旋涡。
但是请一定要记得,在面对孩子时,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问题。
不要使用威胁、回拒这种消极的处理方式:“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或者对孩子的需求置之不理,冷漠对待。
哪怕直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很生气,等我3分钟,妈妈平静下来再跟你对话”,也好过直接朝孩子发脾气。
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更强。
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经常吵架
关于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有网友这样诉说他的痛苦:
“父母争吵的画面让我到现在都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甚至想过以自杀结束生命。为了不被别人讨厌,会不由自主地讨好别人,压抑甚至扭曲自己的性格。”
“我爸妈经常吵架,小时候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于是从小我就擅长察言观色,比同龄人懂事乖巧。”
父母吵架,最受伤的是孩子。他们害怕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害怕这个家破裂,于是常常忽视和压抑自己的感受,做父母情绪的拯救者。
其实,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父母之间关系不好,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成为父母,也不要忘记好好对待伴侣,认真经营夫妻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夫妻间有矛盾争执在所难免,但最好要避开孩子。
如果无法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了,事后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
“爸爸妈妈只是意见有所分歧,争吵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你很好,这件事情与你无关,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父母苛求完美,
不能给孩子无条件接纳
很多父母声称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无私的,可是真正做的来却是有条件的:你优秀我才爱你。
给孩子定下很多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不考虑孩子自己的想法;
孩子成绩好、表现好、给自己挣面子了,就会把孩子当个宝一样,言语神态中尽是满满的爱;
可当孩子犯错了、不如别人孩子优秀、给自己添麻烦了,家长的态度也立马不一样,指责、嘲讽、打击、负面暗示,都冲着孩子来。
不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无法确信父母对自己的爱,自我价值感低,内心始终充满了不安、不稳定因素,背负的压力也更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当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保持一个宽容的心态,给孩子适当的要求但不苛求,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
他只能不断前行,努力做父母眼中的那个“完美小孩”,受伤了、累了也不敢停下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当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保持一个宽容的心态,给孩子适当的要求但不苛求,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跌倒了、失败了、犯错了,不要责骂、讽刺、泼冷水,这只会让他更加否定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中,越跌越惨。
在这样的时刻,父母应该传达给孩子的是“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对你的爱不变”。
给他安慰与鼓励,教他怎么收拾自己的心情,怎么重新鼓起勇气站起来,孩子才会感受到爱,内心充满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
一个从小感受过父母无条件接纳和爱,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的孩子,更容易构建起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发展出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从小就建立起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才是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