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儿期是指3—6、7岁的儿童,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是是直接而重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方式。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长远的影响。
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正说明了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国外的早期研究已经得出结论,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有一定的影响,国内的研究也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使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越多,子女越易形成外向性、情绪更加稳定的人格特征。而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常常会使子女容易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人格倾向,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
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行为,如果父母平时采用较多积极的教养方式,则子女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相反,如果父母平时采用较多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消极社会行为。
杨丽珠等人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发现,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的幼儿利他行为多于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北京师范大学曾绮[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父母双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幼儿产生攻击性有关,这与万明钢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父母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越多,儿童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越多;而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很少出现反社会行为和一般负性社会行为。父母对儿童的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性越高,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
3、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情绪发展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具有其它心理素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性行为反应的一种原始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如果能够恰当的引导幼儿的情绪,那么对幼儿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弊。
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惩罚会使幼儿感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及焦虑;拒绝会使幼儿自我接纳程度低,易自卑,进而影响幼儿情绪健康的发展;而父母采取接纳教育方式却能使幼儿自信心及自我接纳程度逐渐提高,形成积极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关注保护幼儿的父母,易削弱幼儿的自我意识,产生对父母的过分依及对他人的不安全感,从而形成情绪失调。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教养幼儿,使幼儿良好的发展,已成为父母和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行为表现和情绪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我们应倡导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多给予正性的情感,给予温情与慈爱,并充分地接受幼儿,对幼儿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多沟通引导,使之形成键康完善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