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恐吓是魔鬼!怎么做真正有效?
在一个家庭里,小男孩被要求先洗手才能吃蛋糕,孩子拒绝。爸爸恐吓孩子:“你如果不洗手,就不给你买玩具!”小男孩不吭声,也不洗手。
“为什么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大人的决定?”这位爸爸很困惑。这种情况,常见的是大人经常恐吓,并且很可能只是恐吓,孩子还没遇见任何实质的损失。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为Donna Armellino等人。研究者让某医院的卫生监督主管对医院的护士和医生说:“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否则容易感染一些疾病。”这个“感染疾病”的预警,结果只带来10%的医生护士接触病人前后洗手。
恐吓孩子,为啥效果不好?
心理学家Jonathan Freeman曾经用一群小朋友做了一项研究。小朋友被分成A,B两组,分别被要求进入一个存放吸引人的玩具的房间。
研究者对A组小朋友说:“不能玩这个玩具,否则打断你们的腿!”恐吓的威力似乎不错,没人敢玩。
研究者对B组小朋友说:“不能玩这个玩具,因为要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保持完整很重要。”
重点的差别在六周后!A,B组的小朋友再次被邀请进这个房间。A组小朋友看见房间没有恐吓他们的研究者,差不多八成的孩子开始触摸或玩耍这个玩具;相比之下,B组只有三成的孩子开始玩这个玩具。恐吓的效果比一般劝说弱了三倍!
所以,父母在日常教养中要怎么做,孩子才听从?
下面三种做法,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会对孩子有积极的驱动作用:
1、启用社会认同
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社会认同常常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例如有小朋友被赞扬能自己穿鞋,现场的另一个小朋友很可能也尝试自己穿鞋;例如有小朋友作弄小宠物,旁边的小朋友可能也会一起参与。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实施积极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经常使用“社会认同”。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其他小孩都喜欢洗手,小蓝是你的好朋友,他妈妈说他每次吃东西前都洗手,所以他很健康!”
除此之外,“蝙蝠侠效应”也是社会认同的一种,是通过孩子崇拜的真实或虚拟的角色引导孩子的行为。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蒙面侠(孩子崇拜的某动画片角色)很讲卫生,每次吃东西都洗手。”一般来说,很多崇拜蒙面侠的小朋友都容易被打动。
2、适当的即时奖励
很多时候,一些父母会对孩子说:“把饭吃光,我奖励你一颗糖。”这种做法,难免有明显的物质交换目的,会让孩子关注奖励,而不是教育。可是,这种即时奖励,从短期来说是有比较强的驱动力的。与远期激励相比,人的大脑更青睐短期奖励。有些人会通过短期奖励帮助孩子养成一些习惯。例如有爸爸让孩子写作业,写完后奖励一只冰淇淋。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这种做法也常常只是驱使孩子写作业,而不是让孩子多么投入或认真的地写作业。所以,我们最好减少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还要把即时的物质奖励换成精神上的奖励,例如口头上的称赞。
3、强调孩子已取得的进步
这一点是称赞的延申。在孩子的某一件事情上,例如孩子学骑自行车,父母可以帮孩子做一个进步表格,有时间、有描述,例如可以做成这样的方式:
12月25日,已经不害怕双脚撑地滑行;
12月26日,双脚离地踩踏自行车50米;
12月27日,双脚离地踩踏自行车100米;
……
如果父母想把孩子的进步记录得更直观,还可以把孩子的活动拍摄成视频,增加孩子争取更多进步的动力。
下面是一位妈妈让孩子养成刷牙习惯的做法,非常有借鉴意义
小男孩3.5岁,妈妈坚持了半年后,小男孩仍旧不爱刷牙。
考虑到孩子的牙刷是妈妈买的,妈妈带孩子到超市,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牙刷。孩子最后选择了一支上面印有小飞侠图案的(小飞侠是孩子迷恋的动画片角色)。
灵机一动后,妈妈对小男孩说:“你知道为什么小飞侠会印在牙刷上吗?因为小飞侠是个爱卫生的小朋友,每天都刷牙两次。你如果希望像小飞侠那么棒,也要每天刷牙两次!”
小男孩笑着说:“我当然也要和小飞侠一样棒”,然后便主动要刷牙。刷完后,妈妈特意称赞孩子“爱卫生,像小飞侠一样”。
后来,这位妈妈还经常故意“检查”孩子的牙齿,并不忘记告诉孩子“牙齿白了很多,以前某个位置黄黄的,现在一点儿也不黄了……”
在妈妈的努力下,小男孩4岁时,基本养成了早晚主动刷牙的习惯。有时妈妈忘记了孩子是否刷牙就让孩子吃早餐,孩子还会提醒妈妈:“我还未刷牙呢。”
所以,爱恐吓孩子的父母们,放下你的恐吓,以更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