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两败俱伤
最近,我听了一期情感电台节目。一个女孩哭诉,她被母亲控制了30年。
小学时,她将日记锁在柜子,母亲等她上学后,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偷偷把日记本翻出来看。
自此以后,她就再也不写日记了。
上了中学,她跟一个男同学吃个饭,回到家后,母亲黑着脸一把抓住她的头发,并阴阳怪气道:“不检点”。
从小学到高中,她的穿着,交友情况,说话方式,出门去哪里玩,通通都得管。
终于熬到她大学毕业,去大城市工作了,可以用工资来养活自己,她高兴地用第一份工作的工资为母亲买礼物,但是被泼一桶冷水。
“赚了一点钱就在乱花!看你的样子工作也不怎么样吧,赶紧辞了工作回来。”
这么多年,她的父亲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但没有丝毫阻拦的意思。
主持人问她,你有跟你母亲聊过这个话题吗?
女孩苦笑一下,“说过,她非常生气,说她从小养大我不容易,如果不是‘为我好’,她操心那么多干嘛,还骂我白眼狼,气死她算了。”
在节目的最后,这个女孩发出这样的疑惑: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但她爱深一分,我就痛苦一分。
东亚文化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你问他们爱孩子吗?
爱的,只是他们总想把控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颗小树苗,它不光需要阳光和土壤,还需要自我空间。
如果一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被蚕食得一干二净,ta会失去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02
迟来的“叛逆”
“为你好”最极端的的情况是怎样的?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毛巾首尾相连,挂在宿舍卫生间水龙头上,以半蹲的姿势决绝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回顾杨元元的一生,让人不禁感到唏嘘。
杨元元父亲早逝,母亲苦苦支撑这个贫穷的家庭,独自拉扯两个孩子长大。
高考填志愿,杨元元想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看看外面的世界。
母亲望瑞玲说不行,因为“路途远,花费太高”。
杨元元读到大三,母亲搬来她的寝室,与她同吃同住。
年轻人的世界突然出现了一个不相关的中年人,任谁都会觉得别扭,大家开始慢慢的疏远了杨元元。
杨元元和母亲紧密的生活让她失去了自我。
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并不年迈也没有疾病的妈妈,始终活在她的监管和控制之下:没有恋爱,没有朋友,没有隐私。
后来,杨元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但因为学费的问题,她只能放弃。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的稳定下来,杨元元曾有两次当公务员的机会,母亲不准她去,因为“高材生去小县城太丢脸”。
此时,西北大学发来了面试通知,杨元元也非常高兴,就在她准备收拾去面试时,母亲再次反对。
在失望与痛苦中,杨元元又再一次放弃。
2009年,弟弟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母亲就让她考上海的研究生,因为“弟弟上北京,你就去上海。”
这时候,弟弟提出要把母亲接走,但望瑞玲拒绝了,她要和女儿生活在一起。
研究生入学后,望瑞玲再一次和女儿入住学生宿舍,其他室友受不了,纷纷投诉。
学校知道后,要求望瑞玲尽快搬离,还为他们联系了一间便宜的房子。
但这间屋子,是什么都没有毛坯房,望梦玲很不满意,杨元元也感到很崩溃。
一轮又一轮的重压下,杨元元找了一个普通而天气好的日子,平静由坚决地离开了。
杨元元从青春期到30岁,除了自杀那天,10年来一直和母亲共处一室。
这个让人痛惜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自我成长空间是多么地重要。
如果父母总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总是围着孩子打转,父母会很容易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投射到孩子上。
潜意识中,会把孩子的人生替代自己的人生。
这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攻击控制ta的人。二,自毁。
03
父母能做些什么?
自我们成为父母,需要操心的事就很多:怕孩子长歪,希望孩子平安顺遂,为孩子遮风挡雨。
但父母担心把握不好尺度:管吧,怕孩子心理不健康;不管吧,也怕孩子走歪路。
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就能够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
01
尊重孩子的感受
有些父母习惯性地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嫌水太烫不肯洗澡,爸爸试了一下说:“没事的,不烫的……”
对于这种养育者否认孩子真实感受的现象,心理学家莱茵提出蒙蔽的概念。
蒙蔽是指家庭会通过否定或再定义的方式歪曲儿童原先的经验(尼克尔斯,2018)。
抚养者会否定孩子当下的感觉,并根据自身的经验,重新赋予孩子的感觉。
虽说善意的“蒙蔽”是出于对孩子们的关心,但有时候也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一方面,孩子会因成人的权威,而否认自己真实的感觉,去接受成人的说法,这可能使孩子感觉很混乱,形成虚假自我,带来没有主见、缺乏自我价值感等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抚养者“纠正”的过程中存在着情感忽视。例如,当父母将孩子的感受“纠正”为冷时,常常把关注点放在“穿衣”的行为上,没有对孩子的“不冷”的感受做出回应,造成一定程度的情感忽视。
所以,作为父母,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要立马否定ta的感受,相信孩子有体验的能力,尊重ta体验的权利。
的确,有时孩子可能会因为贪玩,撒谎自己不饿不冷,或者没有能力去判断自己的感受是否对自己有害。
此时,父母可以将“感受”与“行为”两件事分开,先肯定孩子的感受,例如跟ta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不饿”,然后再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
02
适当退出孩子的世界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分离焦虑”,它指的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其实父母对孩子也有“分离焦虑”,特别在青春期之后,孩子要筑建自己的心灵空间。
父母发现,孩子对他们的关注度越来越少了,想要拿回对孩子的掌控力。
这时候,一些父母就会用力过猛,过分干涉孩子。
学会放手,是作为父母成长的必修课。尊重孩子们的隐私,我们可以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建议或帮助,但不要每时每刻都在窥探孩子的生活。
必要的时候,甚至还得猛推一把,让孩子打破内心的恐惧,学会走出舒适圈,从而开辟新的成长领域。
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和更豁达、更丰盛的自己相逢。
03
好好照顾自己的生活
“爸妈如果活得不开心,孩子是不敢快乐起来的,因为他认为爸妈痛苦,而他快乐的话,这将是对爸妈最大的背叛。
父母不开心,孩子也不敢开心。
当孩子慢慢长大,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把心慢慢收回到自己身上。
问问自己:“我还好吗?”“我当下快乐吗?”“我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
当我们学会关照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想法,无形中也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信念:爱不是心理的包袱,而是更快乐,更愉悦的链接。
如此,孩子也能明白,学会爱,传递爱,才是真正的独立和成熟。
最后,如果你任何亲子方面的困扰,欢迎点击下方小葵,预约咨询师,他们会给到你“一对一”专业的咨询。
如何使用EAP预约您的咨询师?
方式一:选择顶部菜单栏、或进入本平台首页,选择【预约EAP咨询】,登录进入后可查看并选择咨询师进行预约。
登录方式:
用户名:中石油员工邮箱
初始密码:000000
方式二:您可随时拨打24小时热线,我们将为您提供及时的支持,并帮您预约适合的咨询师。
国内拨打:400 650 6605(手机) 海外拨打:0086-10-65186966
800 810 6605(座机)
方式三:使用海外风险预警APP-----进入员工管理-----选择心理健康-----点击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