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案例分享二则


一到放长假,家长们除了计划家庭出游,当然也少不了对孩子教育的操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两则“亲子教育”案例,希望有所帮助。

 

案例1:小学阶段——好习惯建立

 

案例内容:

 

“老师,我家姑娘小学四年级,我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非常粗心,经常丢三落四,上学不是忘了带本就是忘了带书,甚至会穿错校服,上周数学考试,老师反映她是较难的分析题和应用题错都做对了,而简单的计算题和填空题却错得很多。我们虽然对孩子提醒了很多次,生气的时候甚至动手打过她,但感觉收效甚微,每天都需要大人盯在后面帮她检查,生活中忘东西有大人提醒情况稍好一点,可考试时无人监督,每次都犯这样粗心的错误。孩子都四年级了,怎么能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学习主动呢?老师,我心里很着急,自己也不敢放手,是不是我自己的方法有问题?” 打进咨询热线的是一位略显焦虑的小学生的妈妈,没等咨询师小林开口询问,这个妈妈就一口气陈述了上面这样一段关于孩子的问题,听得出妈妈很着急,也期待能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

 

专家解答:

 

10岁的孩子丢三落四并非很严重的问题,只是好习惯尚未建立起来,需要时间和耐心慢慢去引导。单纯的提醒和打骂对孩子是无效的,而是需要针对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孩子合理的建议,教给孩子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行动计划:

 

首先,需要耐心给孩子具体的帮助和引导

 

孩子好习惯的建立需要具体的帮助和引导。比如,针对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邀请孩子一起参与拟订提醒清单,制作的过程中邀请孩子执笔,先引导孩子自己想一想,每天上学都需要带什么东西,让孩子写下来,每天临睡前检查一遍,早起再花五分钟时间检查确认一遍,强化孩子自己提醒和监督。

 

其次,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和指责。

 

孩子的好习惯无法建立,和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直接相关。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父母越是着急,孩子就越不着急。就像上面这个妈妈提到的,每天妈妈都帮孩子检查,唠叨指责孩子忘记带了东西,慢慢孩子心理自然会形成一种依赖,觉得反正有妈妈在帮自己想着,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最后,关注孩子改善和进步的方面,持续鼓励孩子。

 

对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放大孩子的优点。如当看到孩子能主动检查物品,主动检查作业时及时反馈,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表现,忽略弱化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2:青春期 “早恋”

 

案例内容:

 

“老师,前几天我女儿收到一束大大的玫瑰花,开心的带回家,最近我发现孩子每天放学后都回来比较晚偷偷和男生约会。”打进咨询热线的是一位初中生的母亲张女士。据张女士说,女儿今年读初二,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周三陈女士外出办事,路过女儿学校附近的花园广场时,恰巧看到女儿和一个男生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男孩的手搂着女儿的肩膀,两人有说有笑,很亲热的样子。张女士当时看到这一幕,直接冲了过去,当着男孩的面拉开女儿,要求女儿回家,当时女儿有些生气和不情愿,但还是和张女士一起回家了,一路上两人一句话没有说。回到家后,张女士和女儿之前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家庭大战。最后,女儿狠狠地摔门而去,临走前冲母亲大吼大叫:“很多同学都有对象,为什么我就不能谈恋爱?”最近一段时间,张女士和儿女关系持续紧张。

 

专家解答:

 

孩子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他们把目标逐渐集中在异性身上是很正常的事,对异性的欣赏和喜爱是青少年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据中国社科院的最新调查表明,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恋爱”。对于初高中阶段孩子过早恋爱问题,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还小,有效学习。因此,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常常采取高压政策,结果适得其反。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

 

行动计划: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感

 

人的情感就象水一样,需要“疏导”而不是去“堵”。其实本无早恋之说,成人加入了功利化的理解,“喜欢”便成了“早恋”。有需要都是正常的,人性的东西只要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要用成长道德化去评判孩子。

 

其次,教会孩子去协调学习与交往的关系。

 

让孩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肯定孩子对异性有好感,这种想法是正常的,可以尝试询问孩子,她眼中比较欣赏的异性有哪些特点?这个男生有哪些地方是特别值得自己学习的?如何考虑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让彼此成为成长的动力。

 

最后,给孩子一定空间,丰富孩子的生活。

 

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有时候孩子的交往不一定就是恋爱,不过是朦胧的好感而已。往往是家长的多心和高压促进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催熟了早恋的禁果。越得不到的东西,诱惑力越大。如果家长把它看得很淡,孩子们的相处就会很自然。同时,引导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避免孩子交际面窄,把心思放在一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