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礼物是父母爱的陪伴。要注意, 陪着 ≠陪伴 。 优质的陪伴 , 需要 父母专注于孩子身上: l 说话时保持眼神交流; l 不要一边陪着 , 一边做别的事 ; l 关注孩子的感受 , 在孩子说话时问自己 , ta现在是怎样的情绪 ; l 认真倾听 ,不 打断孩子的话 ,或表现出不在乎。 心理学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抓住以下关键时间

给孩子一个流动的生命底色

回想在孩子出生那一刻,当你第一眼看到他 /她时,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去描述,在你眼中他/她当时是一种什么颜色呢?随着孩子慢慢长大,1岁、2岁、3岁、4岁、5岁、6岁…直到现在,如果让你仍用一种颜色去形容他/她,此刻又会是哪种颜色?这个颜色随着孩子的成长有变化吗?这些变化和我们大人有关吗? 在回答以上这些问题之前,需要我们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规律: ★ 一岁之前,安全感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 ★ 两岁左右,孩子开始变得不听话,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自主性和好奇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又懵懵懂懂的知道一些规则。 ★ 三岁时,则是孩子边界感和同理心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理解一些规则,需要与他人建立友情,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要在三岁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 作为妈妈,如果我们能提前了解孩子的这些成长规律,那么我们就知道,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你的不限制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你还会知道,当孩子三岁的时候,要适当的给孩子立规矩,这是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好的爱。说到这里,似乎感觉养孩子是件很困难的事。其实不然,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因为工作的关系,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不是就很容易搞定你的孩子?”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诧异,为什么我们要想着去孩子“搞定”孩子呢?孩子既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大麻烦。其实,当你不去想“搞定”你的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可以跟孩子学到很多,其中包括孩子的感知力、适应力、保护力、游戏力、共情力,而这些“力”究竟是什么?作为妈妈,我们要如何与孩子互动才能更好的培养他的这些能力呢?所有这些在我们的《足够好妈妈》里都能找到详尽的答案。 接着,我们来谈谈怎么给孩子一个流动的生命底色呢?这需要我们先回到我最初提出的那一个问题:这一刻你感觉到孩子是哪一种颜色?这个颜色是怎么发生的?其实,孩子的生命底色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参与绘制的。 谈到这里,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家长的养育类型,因为养育类型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孩子的类型: 如果我们是娇宠型的父母,那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矛盾型的孩子; 如果我们是民主型的父母,那孩子就很有可能安全感特别好; 如果我们是控制型的父母,那我们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逆反的孩子; 如果我们是忽视型的父母,那我们极有可能会培养出回避型的孩子。 除了父母是孩子生命底色的重要参与者之外,孩子本身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者,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请大家看看这幅简图,它是一幅脑细胞的联结图: 这幅图很直观,左右两幅图相同的部分是 ——他们的脑细胞数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右侧脑细胞的联结变多了。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大脑的联结变多呢?一方面来自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的环境刺激,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则来自于父母的抚养方式。有研究显示,在孩子0到6岁这个阶段,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对孩子大脑发育影响非常非常大,这样的影响会持续到孩子25岁左右。 究竟什么是孩子生命的底色?生命底色不是限制、不是基因,孩子的生命底色是流动的,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参与进去,与孩子一起绘制。所以,孩子生命的底色是潜能、是创造、是脱变,当我们重新建构、重新发现,我们就还能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生命底色。

莫言: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当心!你的唠叨变成孩子的毒药!

一直以来,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幼苗来浇灌培养,无微不至。可是凡事要有度,唠叨式的父母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大家不仅习以为常,而且深以为然。但是,这些做法让父母只顾看到孩子短期取得的成绩,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孩子自主人格的培养,结果无异于揠苗助长。